带队老师:徐甜甜
负责人:易熙卿
团队成员:吕汶韩、高晗宸、俞弘烨、章睿琦、蔡欣欣
活动背景介绍
乐清细纹刻纸,这枚镌刻在浙南时光里的南国刻纸明珠,自元代匠人的刻刀下诞生,七百年时光淬炼出纤毫毕现的东方美学。这项技艺以刀法精妙、纹样纤细著称,匠人能在寸许见方的纸面刻出52根线条,形成“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的独特风格。怀揣着对温州细纹刻纸的探究热情,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非遗深度文化之旅“刀笔传艺育新苗,匠心筑梦绘未来”会计学院实践服务团于暑期来到浙江温州,探寻这一元代匠人凿刻在时光深处的密码。
展开剩余90%本次调研围绕乐清细纹刻纸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转化展开,依次走进乐清细纹刻纸博物馆、特殊教育学校非遗基地及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卢发良艺术馆),形成从文化溯源到实践探索再到趋势洞察的完整考察路径。在博物馆与国家级传承人陈余华的交流中,通过刻纸技法实践深化了对传统技艺“细纹如发、构图繁密”工艺特征的理解;随后来到特殊教育学校非遗基地,在白仙波老师指导下完成“菜艺艺”刻纸形象创作,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与特殊教育融合的实践场景;最后与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郑梅贞老师展开深度访谈,围绕历史脉络与传承实践,深入探讨细纹刻纸当下的发展瓶颈与未来创新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的实践参照。
本团队通过上述活动切实提升了成员们的人文素养,增加了成员们对于乐清细纹刻纸的知识积累,并希望能借此机会对细纹刻纸的发展和传承问题提出切实和中肯的意见, 让细纹刻纸刻在方寸之间,更传向未来。
01
探源寻脉,叩问匠心传承
初入细纹刻纸博物馆,古朴而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细纹刻纸作品,从传统的民俗图案到现代创意设计,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我们拜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余华,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细纹刻纸的历史渊源。
陈余华老师娓娓道来,细纹刻纸起源于元代大德年间,在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它以独特的刀法和精湛的技艺,在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早期,细纹刻纸多应用于民间习俗,如窗花、门笺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逐渐被更多人认识,题材也日益丰富,并且逐渐从创作车间到创作工厂,最繁荣的时候同时有五六十人在工厂创作。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细纹刻纸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
随后,在陈余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深入参观博物馆的各个展区。在历史资料展区,泛黄的古籍、珍贵的老照片以及早期的刻纸作品,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细纹刻纸深厚的文化积淀。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刻纸工具,都是老手艺人亲手制作的,虽已略显陈旧,却见证了无数匠人的心血与传承。
在作品展示区,大家被眼前的一幅幅精美作品深深震撼。全中国最细的乐清细纹刻纸《龙船花》,让我们领略了乐清匠人们的细致入微;《十二金钗图》则通过复杂的构图和精湛的技艺,展现出宏大的历史场景,人物表情、服饰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陈余华老师耐心地讲解着每幅品的创作背景、技法特点,让我们对细纹刻纸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细纹刻纸的魅力,陈余华老师亲自指导我们进行了一次体验。他为大家准备了刻纸工具和简单的图案底稿,并详细讲解了刻纸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要像拿毛笔一样拿刀,垂直于纸面刻写,左手挡木要平行于纸面,防止纸张凌空。”陈余华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叮嘱。大家小心翼翼地拿起刻刀,按照图案开始尝试,然而看似简单的线条,实际操作起来却深涵技艺。“刻纸的时候,不能一笔划拉,要一点点刻下去”在陈余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经过多次尝试,我们终于完成了几幅简单的刻纸作品。虽然略显粗糙,但那一刻,大家都深刻体会到了细纹刻纸技艺的精妙与雕刻的不易。
02
破茧生花,织就融合新篇
翌日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探访活动伊始,团队对特教白仙波老师进行专访,开启了一场“无声”的深度对话。交流始于对学习契机的探寻,白老师回忆,2005年在乐清特校五年级就读时开启细纹刻纸学习之旅,朱道孟老师成为引路人,传授刻纸技艺。2012年9月,他受学校聘任,成为细纹刻纸创作教师,专注于刻纸设计、创作、装裱,还涉足乐小斛糕点制作,且师从朱道孟、郑梅贞、陈余华、卢发良等多位非遗领域前辈 。谈及同学就业走向,白老师坦言,一起学刻纸的同学毕业后有人因难寻相关工艺品设计制作工作,转做普通工作。交流中,我们感慨白老师对这份事业的坚守源于热爱。过程里,手机屏幕传递的文字,成了沟通桥梁,让我们在“无声”中,触摸到白老师与非遗、特教交织的人生轨迹。
左右更多
因有前一日刻纸初体验打底,我们满怀信心开启新程。为便于理解沟通,白老师打印出刻纸具体步骤,细致演示刻刀握法,遵循“由繁到简、由内到外、由上到下”,为我们拆解技艺密码。此前,我们与白老师沟通确定以浙江财经大学菜宝形象“菜艺艺”及温州地标雁荡山为设计图稿,队员们自主选择完成刻制,让校园、地方与非遗技艺碰撞融合。
实践时,白老师紧盯刀法,及时纠正指导,我们在雕琢线条中触摸细纹刻纸的严苛与精妙。完成刻纸后,我们将图案转印至手持扇,使非遗作品变身生活用品,“非遗走进生活”——这不仅是技艺落地,更是挣脱博物馆陈列,拓宽非遗传承的大众土壤。收尾时,整理油盘纸屑、抹平刻痕,看似简单的清扫,实则是对技艺的敬畏收尾,让创作回归秩序。
左右更多
体验过后,白老师赠给我校图书馆一幅刻纸作品以示欢迎。
特殊学生在精细动作、注意力集中等方面需针对性训练,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尝试引入细纹刻纸这一非遗项目,其创作过程,恰好能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器”。在非遗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特殊人群就业渠道狭窄的现实背景下,该行动具有多重价值。这天的实践,于我们是技能习得,于非遗是青春血液注入;于特殊教育是成果见证,于社会是“非遗 + 特教”赋能就业、传承文化的生动注脚。当刻纸化作扇子上的风景,当特殊学生的技艺可成生活好物,非遗传承的边界被拓宽,特殊群体的价值被看见,文化传承与社会融合,在这一方油盘、一把刻刀里,悄然编织成网,托举起非遗活化与特殊教育共荣的美好愿景 。
03
寻路问道,破局致远未来
第三天,在雨柱灌入河道之时,我们团队顶着大风终于来到细纹刻纸基地——卢发良细纹刻纸美术馆。这是一栋伫立在小河边的美术馆,米白色的外墙缀着时间的痕迹,似乎在居民楼之间不起眼,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白仙波老师的指引下,团队先与他的师傅进行了深度采访,也就是第二代细纹刻纸传承人郑梅贞女士。在采访中,郑老师深入探讨了细纹刻纸的当前发展态势、面临的机遇以及存在的挑战。她指出,作为乐清地区备受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细纹刻纸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在当地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已构建起初步的产业链,为年轻人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制作成品的机会,同时,他们还可以定制文创摆件或礼品。郑老师强调,细纹刻纸的持续发展和传承需要激发当前消费群体的活力,通过创新的融合方式吸引公众的兴趣。然而,由于制作过程的冗长乏味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这项技艺仍然面临学徒短缺和市场直接接触不足的问题。她建议政府增加对学习经费的投入,以支持学徒的生活,并积极拓展市场资源。
最后,团队参观了美术馆的内部环境。从下往上分别是陈列馆,学习室,装裱室,工作室。进门处是一副简约的细纹刻纸纹样图,楼道的转弯处也分布着不少精美的艺术作品。走进陈列室,更是目不暇接,暖黄色的灯光衬出暗红色刻纸的古韵。郑老师的工作室也别有一番风味,简约的工作台,一扇小窗,一番天地。
细纹刻纸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也将不断焕发生机。
活动总结
本次调研以乐清细纹刻纸为经纬,编织出一幅非遗活态传承的立体图景——在博物馆的时光长廊里,与国家级传承人陈余华的对话让细纹刻纸的千年文脉从故纸堆中苏醒,指尖游走的刻刀既复刻着元代匠人凿刻在龙船灯上的基因密码,也叩击着当代人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特殊教育学校的刻纸课堂则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温暖的人文光芒,当特殊孩子们以刻刀勾勒轮廓时,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化作治愈心灵的语言,让文化传承与生命成长在纸页间达成默契的共振;而龙花研究所的深度对谈,既梳理出技艺传承的断代隐忧与创新突围的可能路径,更昭示着非遗破局的深层逻辑:它既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更是时代审美的参与者。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时,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最终指向非遗的终极使命——让传统技艺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人指尖的文化基因,在技艺的传承与再造中,完成对中华文明基因的当代书写与创造性续章。
发布于:北京市广盛网配资-10大配资平台-最新配资官网-配资股票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