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专家的声音似乎无处不在,
其中,不乏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人难以分辨真伪。
更令人瞩目的是,跨界专家的现象日益普遍,他们时常涉足非专业领域,发表出人意料的观点。
比如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此前就语出惊人,预测说,“房价将会断崖式下跌。”
虽说是非专业教授,但是有的人对此预判还深信不疑。比如在抖音上,“#房子贬值”话题的播放量已经超过80亿次。
网传南京某个新盘,开盘几个月,就降价100多万,之前买购买的业主直接情绪崩溃,倒地嚎啕大哭,
啥都没干,几个月就跌掉了100多万,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老百姓家庭,怎么不心痛?
展开剩余85%还有另一个案例,也是南京的两口子,21年贷款242万,借亲戚30万,买了套房,月供1.1万。
到去年4月,同户型的房子成交单价2.5万/㎡,相比他高峰期买入的5.5万/㎡,一平损失3万。三年亏324万!
这样的案例,在网友的评论中还不少。
所以,当王德峰教授说,房价会出现下跌时,一部分人对此深信不疑,更何况对于现在的情况,这预判还有点参考价值。
毕竟当前确实有5个危机问题不得不直面:
一、五个危机问题
1、库存压力:753万套房在等接盘侠。
先看几个数据:
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333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41240万平方米,下降9.4%。
②截止到今年5月31日,全国二手房总挂牌量753万套,再加上待售面壁
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6948万平方米,比5月末减少47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443万平方米。
这上面项加起来,估计足够1.3亿人居住这么多房都在等接盘侠。按照去年的消化速度,估计6年才能消化现有的这些。
但毕竟城市情况不同,比如三四线,要产业没产业,要人、人都往外跑,很多郊区都像“鬼城”,这种想要快速消化,就更难!
2、人口增量逆转
22年开始,连续几年人口负增长,尤其是25—45岁的购房主力群体,据说每年都在以400万的速度萎缩。
要知道,房子的长期趋势还得看人,人口负增长无疑是对房子最大的打击。
3、房企债务压力大
一开始恒大暴雷,然后万科、融创、碧桂园等,几个头部都爆出债务问题。
关键是!听说现在房企们债务规模可能都快赶上全国居民存款总和。所以现在表面看新房没怎么掉价,但是房企们都在各种优惠变相降价卖房。
去年底有房企内部会议,今年只求还债保命,
这些债务都快成定时炸弹了,随时都可能冲击市场。
4,就业问题冲击
年轻人的就业问题,这个很敏感,给你说个身边的案例,一说你就明白。
去年朋友一本毕业的儿子,找了四个月才找到一份文职,工资3500,不包吃包住,规定上班时间朝九晚五,实则工作13个小时随叫随到,就这样任劳任怨一年多,今年毕业季,还是被新招来的月薪3000的高材生取代了。
再说说开工厂的朋友,为了节约成本,老板娘代替普工,前台、跟单、出纳、清洁、流水线……工作全老板娘承包了。
试想,老板都这么窘迫,打工人的情况可想而知,没工作没收入,法拍房再增加,更会冲击房价。
5、金融属性崩塌
从买入即赚,到买入即贬值,房子的金融属性似乎已经崩塌。
从2000年到2020年,房价平均年涨幅是12%,这20年,不管你怎么买都赚钱,
但2021年开始,全国房价基本上跌了30%,有的下浮空间甚至更大,鹤钢化也在不断扩大,房子的金融属性已经成为过去了。
二、这两年的残酷现实:
对比来看:
2021年高峰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亿平方米,销售金额 18.19 万亿元,全国的土拍收入超 8.7 万亿。
2024 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 9.73 亿平方米,销售额 9.67 万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8699亿元。
每一样都未能幸免,都是腰斩,但土地财政依赖未变,2024年土地出让金仍占地方财政收入35%。
所以,未来可能不像教授预测的那么夸张,但是大趋势还未见到好转。
三、如何应对?
心里有底了,保命参考以下几点:
1、现金为王,留着钱就有机会抄底!
2、换房三思,做到三不碰:不碰:郊区房、超高楼、新区。优选:成熟小区,离地铁近最佳。
文末结语
“退潮期”不要盲从,保住财富,活下去,才是重点!
发布于:广东省广盛网配资-10大配资平台-最新配资官网-配资股票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